近日,有网友反映山西某景区存在提前关门驱赶游客的情况,引发关注,景区官方对此回应称,当天由于天气突然发生异常变化,考虑到山区气候复杂及游客人身安全,才决定提前采取闭园措施,并组织游客有序撤离,景区强调,此举是出于安全第一的原则,对因此给游客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并表示将持续做好信息公开与应急服务,保障游客权益。
一段“山西某景区工作人员提前关门驱赶游客”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广泛争议,视频显示,景区工作人员在闭园时间前开始催促游客离开,语气急促,部分游客抱怨“还没逛完就被赶”,事件发酵后,当地文旅部门及景区管理方迅速作出回应,称“提前关门系因天气突变,出于安全考虑”,并对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沟通方式不当致歉,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景区管理的问题,更凸显了公共服务中信息透明与应急沟通的重要性。
事件回顾:游客体验与景区管理的冲突
据多名游客反映,事发当天下午,景区突然通过广播通知提前闭园,工作人员随后开始催促游客尽快离开,有游客表示,当时天气虽有些阴沉,但并未下雨,因此对突然的闭园决定感到不解,部分游客试图与工作人员理论,但对方仅重复“按规定办事”,未详细解释原因,相关视频被上传至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网友讨论,有人批评景区“只顾下班不管游客体验”,也有人质疑:“万一真有大雨,提前疏散也合理吧?”
官方回应:安全第一,但沟通不足
面对舆论压力,景区管理方次日发布声明,解释称当天接到气象部门预警,预计将有强对流天气(包括短时强降雨和雷暴),为避免游客被困山中,故决定提前闭园疏散,声明中提到,景区已通过广播、电子屏等渠道发布通知,但可能因游客分散未能全覆盖,对于工作人员态度问题,景区表示将加强培训,优化应急沟通流程,当地文旅部门也介入调查,强调“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但同时呼吁景区提升服务水平,避免因沟通简单化造成误解。
深层问题:景区应急管理的普遍挑战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景区赶人”的争议频发,如新疆某景区因大雪提前闭园致游客滞留、某网红景点因容量超限强行疏散等,这些冲突背后,是景区应急管理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平衡难题:
- 信息传递效率低:许多景区仍依赖广播、告示牌等传统方式,无法精准覆盖所有游客,在手机信号弱的山岳型景区,问题尤为突出。
- 应急流程僵化:部分景区工作人员机械执行“规定”,未能灵活解释原因,导致游客产生抵触情绪。
- 游客预期管理不足:购票时未充分告知可能因天气等原因闭园,游客心理预期与实际服务产生落差。
反思与建议:如何实现安全与体验的双赢?
- 升级信息发布系统:景区可借助短信推送、APP弹窗、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同步预警,尤其对散客群体需重点覆盖。
- 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应急响应不仅是执行规定,更要学会“解释与共情”,工作人员可简单说明“雷达显示半小时后可能有雷暴,为了您的安全请尽快下山”。
- 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阶梯式”疏散机制,如先暂停入园、再引导撤离,避免粗暴驱赶,可考虑为受影响游客提供部分补偿(如优惠券),缓解不满情绪。
- 引入第三方监督:文旅部门可对景区应急处理能力定期评估,并将游客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
公共服务需以“人”为本
山西景区事件最终以官方回应暂告段落,但留给行业的思考并未结束,旅游的本质是服务与人,无论是常态运营还是应急管理,都需以游客安全与体验为核心,唯有将“赶人”变为“劝人”,将“规定”化为“解释”,才能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承诺,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如果当时多说一句‘可能要下雨,怕您路上危险’,大家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字数:约960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