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丽雅集团董事长石昌佳近日谈及儿子石展承拍摄短剧意外走红,坦言起初并不支持,但最终认可了这种创新传播方式,他认为,传统企业面临品牌老化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二代接班不应局限于原有模式,而应大胆尝试新路径,借助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与年轻消费者建立连接,石昌佳表示,企业传承的核心在于坚守品质底线,同时拥抱变化、主动突围,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体系重塑品牌形象,这一事件也折射出中国家族企业在代际交替中探索守正创新的共同课题。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场由“创二代”主导的短剧实验,正悄然掀起传统制造企业的变革浪潮,洁丽雅集团董事长石昌佳首次公开谈及儿子石展承拍摄短剧出圈的事件,坦言起初“并不支持”,但最终为短剧带来的品牌年轻化效应感到惊喜,这场父子两代人的观念碰撞,不仅折射出传统制造业面临的转型挑战,更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中创新与守正的深层博弈。
短剧出圈:一场意外的品牌年轻化实验
2023年,石展承团队创作的短剧《我妈是洁丽雅董事长》在抖音等平台迅速走红,剧中,他以“霸总少爷”人设反向操作,通过“进厂拧毛巾”“质检员逆袭”等情节,将毛巾生产流程、品质标准等硬核内容转化为轻松幽默的叙事,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这种“软性植入”打破了传统广告的说教模式,让洁丽雅品牌首次以“玩梗”“自黑”的方式触达年轻群体。
石昌佳坦言,自己最初对短剧持怀疑态度:“制造业需要踏实做事,担心娱乐化会稀释品牌专业形象。”但数据证明,短剧带动洁丽雅官方账号粉丝增长300%,2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提升18%,天猫旗舰店搜索量同比上涨45%,这位深耕行业40年的企业家感叹:“年轻人用他们的语言重新定义了品牌传播。”
代际对话:从“制造”到“智造”的思维跃迁
石昌佳与儿子的分歧,本质是两代企业家对品牌建设路径的认知差异,第一代创业者崇尚“产品为王”,信奉“质量即口碑”;而新一代接班人更注重“用户连接”,强调“情感即流量”,石展承表示:“父辈用毛巾品质打动消费者,我们要用品牌故事留住消费者。”
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互补,石昌佳将产品质量控制称为“1”,营销创新是“后面的0”:“没有品质的1,再多的0也无意义。”而石展承的短剧成功,正是建立在洁丽雅多年积累的品控口碑之上,父子二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需要将“硬核制造”与“软性传播”结合,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
传统制造业的破圈启示录
洁丽雅的短剧实验,为面临品牌老化问题的传统企业提供了三条启示: 重构产业链:短剧不仅是营销工具,更成为连接用户与工厂的媒介,通过展示生产线、质检环节,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工艺水准,实现了“从工厂到用户”的信任传递。
2. 代际融合的治理智慧:石昌佳给予儿子试错空间,允许“用10%的资源尝试新事物”,这种包容性传承策略,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的同时守住了经营底线。
3. 实体经济的流量转化**:短剧引流最终导向电商销售与线下渠道,形成了“内容-兴趣-购买”的闭环,石展承团队开发的表情包“拧毛巾的小石”成为社交货币,反向推动产品设计创新。
传承与创新:中国制造的下一程
洁丽雅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命题:如何让传统品牌在数字化时代重获生命力?石昌佳认为,核心仍是“坚守实业根基,拥抱变化手段”,目前洁丽雅已成立数字创新部门,由年轻团队主导产品研发与营销,同时保留老师傅领衔的工艺研发中心。
这种“传统+新质”的双轨模式正在更多企业上演:老板电器推出《厨房救世主》短剧,恒源祥跨界联名电竞……它们共同证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仅是成本与规模,更是用新时代语言讲好中国品牌故事的能力。
石昌佳最后笑道:“现在我会看儿子的剧,虽然有些梗还是看不懂。”这句调侃背后,是一个传统企业家的开放与智慧,当毛巾厂里的机器轰鸣声与短剧间的欢笑声交织,中国制造正在书写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新叙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