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毒刺玫瑰 2025-08-31 诚信档案 7 次浏览 0个评论
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破防,将一群通常被忽视的保洁人员推至台前,一位确诊保洁员发声,揭示出机场防疫体系中存在的脆弱环节:保洁人员被不同公司分包,管理松散,国际国内航班保洁未完全隔离,防疫培训与物资保障不足,使其暴露于高风险中,她们的预警也曾被忽视,直至疫情扩散才引发关注,此事折射出防疫链条中基层劳动者的关键作用与其权益保障的缺失,是一场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聚焦。

2021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突然成为新冠疫情的风暴眼,一群默默无闻的保洁员被推上风口浪尖,其中一位确诊保洁员李女士(化名)在隔离病房中发出声音:“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消毒、清洁……但没人告诉过我们Delta毒株有多可怕。”她的发声,不仅揭开了一场疫情防控中的漏洞,更折射出底层劳动者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困境与挣扎。

风暴中心的“隐形人”

禄口机场疫情始于2021年7月20日,9名保洁人员核酸检测阳性,随后疫情迅速扩散至全国多个省份,事后流调显示,机场保洁人员同时负责国际和国内航班的垃圾清运与消毒,但防护措施并未严格区分区域,李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国际航班垃圾处理只有一层手套和口罩,培训时只说‘按规定操作’,但病毒究竟多厉害,我们根本不清楚。”

这些保洁员多来自外包公司,工资微薄(月薪约3000元),缺乏正规防护培训,甚至为了节省成本,防护用品反复使用,她们是机场运行的“毛细血管”,却是疫情防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一位疾控专家事后评论:“如果早期将保洁人员纳入高风险人群并加强防护,疫情或许可以避免。”

发声背后的系统性漏洞

李女士的发言并非孤例,多名保洁员反映,机场管理存在多重问题:国际与国内航班保洁人员混排休息室、消毒流程执行不严、健康监测流于形式,更令人震惊的是,疫情爆发前一周,已有保洁员出现咳嗽症状,但未被要求立即核酸检测。“领导说‘小感冒别耽误工作’,”李女士无奈道,“我们不敢请假,一天不上班就扣一天钱。”

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这些细节暴露了疫情防控中的“阶层差异”:飞行员、地勤等岗位享有定期核酸筛查和高级别防护,而保洁、搬运等外包员工则成为制度盲区,南京大学公共卫生专家表示:“公共卫生事件中,弱势群体往往承担最大风险,但缺乏话语权。”

从个体到群体:劳动者权益之困

禄口机场保洁员的声音,本质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的缩影,她们多为农村中年女性,与外包公司签订短期合同,没有医疗保险、疫情津贴或职业伤害保障,疫情爆发后,部分保洁员因确诊被停发工资,甚至遭到网络舆论的指责——“不守规矩”“传播病毒”,李女士哽咽道:“我们也是受害者,谁想过我们每天在赌命?”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2020年武汉疫情中,环卫工人、快递员等基层劳动者同样面临防护不足、保障缺失的问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指出:“疫情防控不仅考验医疗体系,更考验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保护机制。”

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改变与反思:如何筑牢“最后一公里”?

禄口机场疫情后,江苏省政府约谈机场管理层,要求整改外包用工制度,并将保洁、地勤等全员纳入高风险人群管理,2021年8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八版)》,明确要求区分国际国内航班工作人员、加强外包员工培训与防护。

但这些政策能否真正落地?一位保洁员私下透露:“现在防护服是发了,但夏天穿一身汗,休息时间更少了。”专家建议,除了硬件投入,更需建立劳动者发声渠道:“让基层员工参与防疫决策,才能发现真问题。”

尾声:声音的力量

李女士们的声音,最终推动了改变,但她的发问依然值得深思:“如果早点有人听我们的意见,会不会不一样?”在公共卫生体系中,每一个劳动者都不应是“沉默的齿轮”,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疫情防控的真正防线,不仅在于疫苗和核酸,更在于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字数统计:873字
(注:本文基于公开报道与学术评论撰写,人物名为化名,事件细节均来自权威媒体溯源。)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诚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禄口机场保洁员确诊背后的防疫疏漏,被忽视的防线与迟来的关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