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外卖女骑手深夜车辆被盗崩溃大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后经证实为摆拍造假,该事件折射出部分自媒体为追逐流量,刻意消费公众同情心的乱象,虚假的苦难叙事不仅消耗社会善意,更模糊了真实与表演的边界,使真正需要帮助者的声音被淹没,当情感成为流量游戏的筹码,我们更需警惕被编造的“真实”所误导,并反思如何守护互联网时代稀缺的真诚与信任。
一则“外卖女骑手深夜被盗电动车后崩溃大哭”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大量网友同情与声援,然而事件迅速反转——经警方调查,该视频系策划摆拍,目的是“博取关注、吸引流量”,这场精心编排的戏码,不仅消耗了公众的善意,更折射出流量经济下真实与表演的模糊界限,以及底层劳动者形象被工具化的隐忧。
事件回顾:从共情狂欢到真相打脸
视频中,一名身穿外卖制服的女性在深夜街头蹲地痛哭,配文称电动车被盗、“生活艰难”,瞬间击中大众情绪,网友纷纷留言鼓励,甚至有人发起捐款,然而警方介入后却发现,车辆并未被盗,视频由团队策划拍摄,当事人也非全职骑手,真相曝光后,舆论迅速从同情转向愤怒:“消费苦难”“欺骗感情”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为什么“卖惨摆拍”屡屡得逞?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从“凉山儿童贫困摆拍”到“老人卖菜还债剧本”,底层叙事屡被挪用为流量密码,其背后逻辑在于:苦难叙事具有天然的情感穿透力,在算法主导的注意力经济中,极端情绪(如悲伤、愤怒)更易引发互动和传播,而外卖骑手、农民工等群体作为“辛劳符号”,极易触发公众共情,摆拍者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机制,将真实的社会痛点转化为低成本、高回报的剧本表演。
被消解的真实:谁在替真正的苦难发声?
摆拍视频的恶果远不止“骗流量”,它至少造成三重伤害:
- 透支社会信任:公众的善意是有限资源,一次次反转消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导致未来真正需要帮助者可能被质疑。
- 模糊真实苦难:中国有数百万外卖骑手,他们面临超时工作、交通安全风险、权益保障不足等真实困境,摆拍剧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爆款故事”,反而挤压了理性讨论的空间。
- 污名化劳动者群体:将骑手塑造为“卖惨工具”,掩盖了他们作为职业者的尊严与韧性,强化了刻板印象。
算法与人性:谁在助推虚假叙事?
平台算法并非无辜旁观者,推荐机制偏好高互动内容,而极端情绪往往意味着更高点击率,一些创作者坦言:“真实故事没人看,必须加冲突、哭戏。”这种扭曲的激励模式,促使部分人放弃底线,投身“悲剧竞赛”,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削弱了事实核查环节,情绪优先于真相成为传播核心。
治理困境:如何界定“摆拍”与“创作”?
完全禁止摆拍并不现实——影视剧、广告同样涉及表演,关键在于是否故意模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若以“真实事件”为幌子操纵公众情绪,甚至牟利(如募捐、带货),则已涉嫌欺诈,平台对此类内容多以“封禁账号”处理,但缺乏法律层面的精准规制,或许需进一步明确:利用虚假事实骗取财物或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者,应承担法律责任。
超越情绪:如何理性关注劳动者权益?
与其被个别摆拍剧牵引情绪,不如将目光投向系统性改善:
- 平台责任:外卖企业需优化骑手保障体系,例如完善保险制度、避免算法压榨。
- 公众意识:对煽情内容保持警惕,支持权威媒体或机构的深度调查而非碎片化爆料。
- 政策支持: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立法,从根源上减少“真正的悲剧”。
虚假的眼泪洗刷不了真实的困境
“外卖女骑手大哭摆拍”是一面镜子,照见流量时代下情感与真实的错位,当我们为一条视频落泪时,或许更该问:我们同情的究竟是具体的人,还是自我感动的幻象?唯有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共情中坚守理性,才能让真正的呼声不被淹没,让每一滴汗水都获得应有的尊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