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幼儿园园长因收受学生家长赠送的一盒巧克力被当地教育部门直接开除,引发舆论热议,有媒体评论指出,此事反映出当前教育问责存在“用力过猛”的倾向,尽管廉政建设不容松懈,但仅因一盒普通礼品便对教育工作者施以极刑,未免过于严苛,缺乏人文温度与比例原则,惩戒的目的本在于警示与教育,而非简单粗暴“一开了之”,如何在执纪过程中兼顾尺度与温度,建立科学、公正、合情的监督机制,仍是教育系统管理亟需深思的课题。
一则“幼儿园园长因收受家长一盒巧克力被开除”的新闻引发热议,据报道,该园长在教师节当天收到学生家长赠送的一盒价值约百元的巧克力后,被学校管理层以“违反师德规定”为由直接辞退,对此,多数媒体评论指出,此类处理方式看似维护教育公正,实则折射出当前教育管理中“用力过猛”的倾向,在强调师德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问责机制陷入形式主义与极端化,值得深思。
从事件本身看,园长的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违规”尚存争议,一盒巧克力属于低价值礼品,且出于家长自愿表达谢意,而非利益输送,若严格按照某些单位的“零容忍”政策,此类行为可能触犯纪律红线,但开除处分显然缺乏比例原则,教育领域的廉洁建设需防范腐败,但也应区分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的界限,若将所有馈赠一概视为“污点”,不仅可能寒了教育工作者的心,更将扭曲健康的社会互动。
此类“用力过猛”的处理,反映出当前教育管理中的两种倾向:一是“免责思维”驱动下的过度反应,二是对师德问题的符号化批判,单位管理层可能出于“怕担责”的心理,选择“一刀切”的严厉处罚,以彰显自身立场坚定,在舆论高度关注师德的背景下,个别事件容易被符号化为“道德滑坡”的典型,从而引发非理性的集体批判,这种反应看似“雷厉风行”,实则忽略了具体情境与人性化考量,暴露出管理机制的僵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类事件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的异化,当管理过度依赖刚性规则而缺乏弹性空间时,容易陷入“为规则而规则”的困境,师德建设本应注重长期浸润与文化建设,而非仅靠严厉惩诫来“立威”,若将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化为“抓典型”“甩包袱”,反而会助长形式主义,甚至导致教育工作者在高压下趋于保守、回避责任,一些教师因怕“踩雷”而拒绝一切家长互动,反而损害了家校共育的信任基础。
值得借鉴的是,许多国家对教育从业者的纪律管理注重“梯度化”与“情境化”,新加坡教育部对教师收礼设有明确门槛(如价值不得超过50新币),并区分“表达感谢”与“意图影响”的行为;日本则强调内部调查与听证程序,避免单方面决断,这些做法既维护了职业操守的严肃性,也保留了人性化判断的空间。
要避免“用力过猛”的问责,需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制度设计的精细化,明确礼品价值、动机和情境的判别标准,替代笼统的“零容忍”;其二,强化管理程序的公正性,保障当事人的申诉权与调查透明度;其三,推动师德建设从“惩诫导向”转向“发展导向”,通过培训、文化培育等方式提升职业伦理水平,而非仅依赖处罚威慑。
教育是育人的艺术,其管理同样需要温度与智慧,对一盒巧克力的过度反应,或许能短暂彰显“决心”,却可能侵蚀教育的人文内核,唯有在规则与人性、问责与信任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构建真正健康的教育环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