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家三口爬山迷路寒夜被困,十余小时后成功获救】2月24日晚,杭州萧山一对夫妻带7岁儿子前往北干山爬山,因天黑迷路被困陡坡,由于未携带照明设备且衣着单薄,夜间山区气温骤降,三人面临失温危险,家属报警后,当地警方联合消防、救援队等50余人连夜展开搜救,通过无人机热成像技术锁定位置,历经十余小时艰难营救,救援人员于25日清晨6时许成功将三人安全带下山,获救时,孩子身体状况良好,警方提醒:登山需提前规划路线、备齐物资,注意天气变化,确保安全。
初秋的杭州,层林尽染,本是登山赏景的好时节,然而10月15日,来自上海的李先生一家却在西山森林公园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由于不熟悉山路,一家三口在深山老林中迷路,经历了长达14小时的黑暗与寒冷,最终在消防救援人员的全力搜救下成功脱险,这起事件再次为登山安全敲响了警钟。
赏景变险境:一条未开发小径的诱惑
当天上午,李先生带着妻子和8岁的女儿兴致勃勃地来到西山森林公园,原本计划沿着景区步道进行轻松的徒步活动,但在途中被一条看似幽静的小径吸引,尽管入口处设有“未开发区域,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但抱着“探索自然”的想法,他们还是踏入了这片未知区域。
“一开始路还算好走,越往深处越觉得原始自然的美。”李先生在获救后回忆道,“我们完全被景色吸引,不知不觉走了两个多小时。”当下午4点左右准备返程时,才发现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茂密的灌木丛覆盖了足迹,多个岔路口让方向判断变得困难,随着天色渐暗,林间温度开始骤降。
黑暗中的煎熬:一家三口的自救与等待
意识到迷路后,李先生立即拨打了110报警电话,由于山区信号微弱,报警电话断断续续,警方通过手机定位确定了大致方位,但精确位置难以锁定。
夜幕彻底降临后,深山里的温度降至8℃左右,一家人只穿着轻便的登山服,食物和饮水所剩无几,8岁的女儿开始发抖哭泣,妻子将女儿紧紧抱在怀中,用体温为她取暖,李先生收集枯枝尝试生火,但因湿度太大屡次失败。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夜晚。”李女士后来告诉记者,“每一声远处的动物叫声都让我们心惊胆战,我们三人挤在一起,不停地说话互相打气,生怕一睡着就再也醒不过来。”
全力救援:多部门联合展开深夜搜救
晚上7点,西湖区公安分局、消防救援大队和当地村民组成的救援队已集结进山,救援人员分成三组,带着热成像仪、强光手电和医疗设备展开拉网式搜索。
“夜间搜山难度极大。”参与救援的消防队长王建军表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要靠砍刀开辟通道,加上被困者手机电量耗尽,定位精度有限,我们只能通过喊话和灯光信号进行搜寻。”
凌晨3点左右,一组救援人员终于在龙门坎附近山谷中听到了微弱的回应声,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在清晨5点多找到了蜷缩在岩石下的三人,此时他们已经被困13个小时。
惊险之后:安全警钟长鸣
经医护人员检查,一家三口均有轻微失温症和脱水现象,但无重大伤情,在补充了热水和食物后,身体状况逐渐恢复。
西湖区消防救援大队提醒游客,登山时务必注意:
- 选择已开发的游览路线,切勿进入未开发区域
- 提前了解天气情况,携带足够的饮食和保暖装备
- 下午3点后不宜进山,确保有充足 daylight
- 随身携带充电宝、哨子、手电等应急物品
- 一旦迷路应立即报警,尽量留在原地等待救援
生命的教训:人与自然的安全距离
这起事件不仅是一个救援故事,更揭示了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随着户外探险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城市居民走向自然,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野外生存技能,统计显示,2022年杭州市共发生登山被困事件47起,其中八成以上是因为进入未开发区域所致。
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教授王晓峰指出:“我们需要在冒险精神和安全意识之间找到平衡,大自然不是主题公园,它美丽而危险,每次进山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尊重自然规律。”
对于李先生一家来说,这次经历既是噩梦,也是一堂珍贵的安全课。“我们永远会记住这个夜晚,”李先生抱着获救的女儿说,“以后一定会遵守规定,再也不会冒险了。”
月光照亮了救援队伍下山的道路,晨曦中的西山依然宁静美丽,但在这片自然之美中,永远回荡着这样一个警示:人类探索自然的脚步,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和安全意识的基础之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