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平台积极构建网络育人新图景,成为凝聚青年、引领思想的重要阵地,平台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通过打造内容鲜活、互动性强的线上社区,有效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它不仅是发布资讯、提供服务的便捷渠道,更是一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园,成功实现了价值引领与青春共鸣的同频共振,为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生动范例。
在黄浦江畔的晨曦中,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园还笼罩着一层薄雾,而数字世界里的易班平台早已开始跳动,一条关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帖子被推送至万千学生的终端,短短半小时内收获了上百条讨论与点赞,这个场景,正是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工作的日常缩影——传统高校育人模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上海海洋大学易班建设可追溯至2010年代初,当时作为教育部推动的网络思政教育试点平台,它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校园论坛,历经十余年发展,如今已成为集思想教育、教务管理、生活服务、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社区,数据显示,平台目前已覆盖全校90%以上的师生,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2万人,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新生态。
在思政教育维度,易班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平台开展“海洋强国与时代使命”系列微党课,将国家战略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工作部开设“辅导员直播间”,用青年话语体系解读时事政策,这些尝试使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据2022年校园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易班平台让思政教育“更有趣、更接地气”。
学术资源整合是易班另一重要功能,平台整合了图书馆数据库、实验室预约系统、学术讲座信息等资源,创建了“学术海洋”专区,水产与生命学院的王教授通过平台发布科研助手招募令,三天内就收到了50多份申请;海洋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则通过平台建立的学术兴趣小组,找到了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伙伴,这种无缝衔接的学术服务网络,极大地提升了科研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校园文化建设在易班平台上焕发新活力。“海洋文化艺术节”的线上预热活动吸引3000余人参与投票;“新生军训摄影大赛”获得2万多点击量,平台还培育了“蓝色梦想”“生态守护者”等一批特色网络文化品牌,海洋环保志愿者”社群已发展成员800余人,组织线下活动近百场,实现了网络社群向实体组织的成功转化。
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易班的应急能力,2022年春季学期,平台迅速上线“健康打卡”“线上教学”“心理疏导”等模块,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别开发的“虚拟校园”功能,让隔离在校外的学生也能通过VR技术“漫步”校园,有效缓解了焦虑情绪,这一系列举措使易班从“便利工具”升级为“必要基础设施”。
易班成功的背后是运行机制的持续创新,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易班建设领导小组,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建立“学生工作站”培养数字骨干力量,三年来共培训网络管理员300多人次;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功能,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这些制度保障使易班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展望未来,上海海洋大学易班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革新、学生需求多元化等新挑战,平台正在规划引入智能问答机器人、个性化内容推荐系统,并探索与临港新片区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数字平台,这些探索不仅服务于校园内部,更试图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海洋模式”。
上海海洋大学易班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技术赋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工具的炫目,而在于对育人本质的坚守,当蓝色的海洋文明遇见银色的数字浪潮,创造出的不仅是便捷高效的校园平台,更是一代代人海大学子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每一条信息的流动都是思想的碰撞,每一次点击的背后都是成长的轨迹,这正是网络时代高校育人的最美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