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为全国青少年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节目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汉字、武术、诗词、围棋等载体,生动展现了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它旨在引导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重铸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希望之桥”,明确了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的文明传承使命——即成为文化火种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在继承中创新发展,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焕发新的光彩。
2017年9月1日晚,《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拉开帷幕,这不仅仅是一堂面向全国亿万学生的公开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当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颤巍巍地讲述他将唐诗宋词译介世界的故事,当围棋冠军柯洁含泪讲述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当来自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师米斯巴·拉希德述说与中国老师跨越民族的真情,这堂课已然超越了普通教育的范畴,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注脚。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独特的传承机制。《开学第一课》精心设计的“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和“丝绸新路”五个板块,实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从王宁教授解析汉字“正直”的演变,到京剧少年演绎《赵氏孤儿》的忠义精神,节目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可共鸣的情感体验,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实现的价值传递,使年轻一代在文化认同中自然建立起民族自豪感。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柯洁与人工智能的对话,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而“丝绸新路”环节中中外师生共同讲述的丝路故事,则展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开放姿态,节目没有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式回顾,而是积极探索传统如何为现代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这种尝试表明,文明传承的本质不是复刻过去,而是以传统为资源,回应现代挑战,开创文化新形态。
《开学第一课》的成功在于它创建了一种“情感化传承”的新模式,研究表明,情感体验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形成持久记忆和价值认同,节目中,无论是朗朗与机器人合奏的钢琴曲,还是孩子们朗诵《水调歌头》的稚嫩嗓音,都通过情感共鸣打通了文化传承的通道,这种教育方式暗合了神经科学的原理:情感体验能够激活大脑中更广泛的神经网络,使文化记忆更深地嵌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中。
纵观全球,各大文明都在通过教育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法国的艺术教育、日本的工匠精神培养、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无不体现着各民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中国的《开学第一课》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模式,它既承续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精神,又融入了现代传媒技术和教育理念,形成了大规模、高效率的价值传递系统。
五年后再回首《开学第一课2017》,我们更能理解其深远意义,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加剧的时代,文化认同的建构关乎民族未来的走向,这堂课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排斥外来文化,而在于以开放心态重新发现自身的传统价值,并在与世界的对话中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正如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当年轻一代既能品味《诗经》的韵味,又能理解人工智能的逻辑,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引领人类未来的重要精神资源。
《开学第一课》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它告诉我们:文明传承不是将古董锁入陈列柜,而是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我们面对挑战的精神力量,这才是2017年那个开学之夜,留给中国教育最珍贵的启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