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开学第一课》以“乘着梦想的翅膀”为主题,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为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启蒙教育,节目聚焦于普通人的追梦历程,如执着于舞蹈的廖智、默默奉献的加油站女工郑亚波,以及航天员王亚平等,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与价值,课程旨在激励孩子们认识到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心怀热爱、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乘着梦想的舟楫,开启属于自己的心灵航程,抵达光明的未来。
2013年9月1日晚八点,无数中国家庭不约而同地将电视频道锁定在央视一套,荧幕上跃出"乘着梦想的翅膀"六个大字,拉开了这一年《开学第一课》的序幕,对于当时全国两亿多名中小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堂普通的电视公开课,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洗礼,一次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全民启蒙。
那一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格外璀璨,航天女英雄王亚平站在台上,讲述着自己从山东烟台的田间地头到浩瀚太空的追梦历程,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言语间透露着山东姑娘特有的朴实与坚韧。"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远,但只要努力,总有一天能够触摸到。"这句话通过电波传遍大江南北,在无数孩童心中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钢琴家郎朗的十指在琴键上飞舞,奏出激昂的旋律,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曾经只是沈阳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经历过无数次被否定的时刻,但他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依然每天坚持练琴八小时以上,当他讲述自己如何从第七替补跃升为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钢琴家时,无数孩子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最令人动容的,或许是一群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老师"廖智,戴着假肢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刺痛人心又催人奋进;加油站女工郑亚波为了自闭症儿子,自学钢琴并教会孩子弹奏,当母子四手联弹《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泪水模糊了千万观众的眼睛。
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们击中了当时中国教育的痛点,在应试教育重压下,许多孩子的梦想被简化为分数和名校,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在流失,2013年的《开学第一课》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人们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点燃梦想,它不只是一堂德育课,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应当为不同梦想提供生长的土壤。
这期节目播出后,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许多学校在新学期第一周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班会,孩子们第一次认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梦想;家长们开始重新审视对孩子的期望,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教育工作者们也展开讨论,如何在学校教育中为孩子的梦想创造更多空间。
回望2013年《开学第一课》,其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精心设计,更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这期节目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这种社会需求,为成长中的一代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坐标。
九年时光流转,当年收看这期节目的孩子大多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中或许有人真的成为了航天员、钢琴家,更多人则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生活,但无论走向何方,那堂关于梦想的课很可能仍在某个时刻激励着他们——当遇到挫折时,当想要放弃时,当迷失方向时。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把火焰,2013年《开学第一课》之所以令人难忘,正是因为它成功地点燃了无数孩子心中的火焰,这些火焰或许微弱,但汇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在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的今天,这种对梦想的坚守、对热爱的执着、对价值的追寻,依然是教育最珍贵的底色,也是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温的必修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