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科学家遇刺举国震悼 强硬誓言反击】伊朗顶级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遇刺身亡后,该国于11月30日为其举行高规格国葬,棺木覆盖国旗,多位军政高层含泪送别,民众悲愤聚集街头,高呼"向美国开战""向以色列开战",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及总统鲁哈尼均明确指控以色列策划袭击,誓言"将在适当时机严惩凶手",同时强调伊朗将继续推进核研发事业,此次事件急剧升温中东紧张局势,伊朗国内强硬派势力借机呼吁彻底脱离核协议束缚,新一轮地区对抗风险骤然加剧。
2020年11月最后一周,伊朗首都德黑兰笼罩在肃穆与悲愤之中,数千名民众身着黑衣,手持标语和遇害者的肖像,缓缓行进在街道上,他们聚集于此,是为了送别一位被伊朗政府誉为“核计划支柱”的科学家——莫赫森·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11月27日,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附近遭遇武装袭击身亡,事件迅速震动全球,伊朗政府以最高规格的国葬仪式回应这场“暗杀”,并将其定义为“国家悲剧”,这场葬礼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哀悼,更成为伊朗展示国家凝聚力、谴责外部威胁的政治舞台。
国葬仪式:哀荣与象征
国葬于11月30日在德黑兰大学举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亲自致悼词,称法赫里扎德为“国家英雄”,并授予其“杰出科学家”称号,总统鲁哈尼、军方高层及核计划负责人悉数出席,仪仗队鸣枪致哀,国旗降半旗,法赫里扎德的棺木覆盖着伊朗国旗,被缓缓抬入礼堂,周围环绕着白花与核符号标志——这一设计刻意强调其身份与伊朗核计划的紧密关联。
仪式结束后,送葬队伍游行至伊朗什叶派圣地马什哈德,最终将遗体安葬于当地,整个过程通过国家电视台直播,旁白中反复强调“殉道者永不消逝”“复仇必将到来”,这种叙事将法赫里扎德之死与伊朗宗教和历史中的殉道传统绑定,激发民众情感共鸣。
科学家的身份与暗杀疑云
法赫里扎德是伊朗核计划的核心人物,西方情报机构视其为伊朗潜在核武器研发项目的负责人,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报告也曾多次提及他的作用,伊朗政府始终否认其参与军事化核研究,坚称核计划仅用于和平目的。
暗杀事件本身充满谜团,伊朗官方称,袭击者使用遥控机枪和爆炸装置,通过卫星加密技术操控行动,暗示“外国势力”主导,以色列被广泛怀疑为幕后黑手(以政府一贯奉行遏制伊朗核能力的策略),但以方未公开承认,事件发生后,伊朗民众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永不忘记”话题,部分人呼吁对以色列或美国采取报复行动,而政府则表态“在适当时机回应”。
国葬背后的政治计算
国葬仪式远不止于哀悼,更是伊朗政府应对内外压力的战略工具。
对内凝聚民心:伊朗近年经济困顿,受美国制裁影响通胀率超40%,民众不满情绪滋生,通过高调纪念法赫里扎德,政府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对外部敌人的同仇敌忾,强化政权合法性。
对外传递信号:国葬期间,伊朗议会紧急通过《反制裁战略法案》,要求加快核活动并减少国际核查,直接回应暗杀事件,此举既向欧美展示“不退让”姿态,也为未来谈判增加筹码。
地区博弈的缩影:中东地缘政治中,伊朗与以色列、沙特的代理冲突持续升级,科学家遇刺事件被视为“影子战争”的延伸,国葬则成为伊朗宣示“不惜反击”的窗口。
国际社会的分裂反应
全球对法赫里扎德国葬的反应折射出深刻分歧,俄罗斯、叙利亚等国谴责暗杀行为,称其“破坏地区稳定”;欧盟呼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美国特朗普政府未置评,但此前曾加大对伊制裁,以色列媒体则低调报道,强调法赫里扎德的“军事核角色”。
这种分裂凸显了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性,2015年《伊核协议》本就脆弱的平衡被进一步打破,而国葬仪式加剧了各方对立,伊朗通过葬礼强化了“受害者叙事”,争取国际舆论同情,但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孤立的風險。
哀悼之后:挑战与未来
法赫里扎德之死及国葬仪式,短期内强化了伊朗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但长期看,伊朗仍需在报复与理性间权衡,若采取军事反击(如袭击以色列目标),可能引发地区战争;若仅以外交抗议应对,则可能被国内强硬派批评“软弱”。
伊朗核计划前景更加不确定,政府虽表态继续推进核研发,但核心科学家遇害可能延缓关键技术进展,即将上任的美国拜登政府希望重返伊核协议,但此事为谈判蒙上阴影——伊朗要求美国先解除制裁,而美国则坚持伊朗须遵守协议条款。
莫赫森·法赫里扎德的国葬,是一场融合了哀悼、愤怒与政治宣言的仪式,它既是伊朗对“外部威胁”的强烈抗议,也是其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的战略表演,在这场葬礼中,一位科学家的死亡超越了个人悲剧,成为国家意志的象征,同时映射出中东乃至全球政治中的深刻裂痕,当棺木入土时,伊朗留下的不仅是一位英雄的遗体,更是一个国家在危机中的抉择与挑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