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迎来蔬菜丰收,却遭遇严重滞销困境,受疫情导致的交通受阻、供应链中断及市场消费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大量白菜、萝卜等应季蔬菜积压田间,价格暴跌仍难寻销路,这不仅直接打击农户收入,更折射出农业产销衔接的深层次矛盾,为应对困局,各方正积极探索线上助销、对接大型商超及本地采购等应急方案,但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初冬的河南,本应是农民欢庆丰收的季节,然而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滞销寒潮”席卷了这片中原粮仓,据媒体报道,河南多地出现万吨级蔬菜滞销现象,白菜、萝卜、芹菜等冬季常见蔬菜堆积田间,价格跌破成本线,甚至无人问津,这不仅直接冲击了农民的生计,更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中的深层矛盾。
滞销现状:蔬菜烂在地里,农民心如刀割
在河南平顶山、南阳、周口等农业大县,成片的蔬菜田里满是无人采收的白菜和萝卜,一些农户表示,今年气候适宜,蔬菜产量较往年增长20%以上,但收购价却暴跌至每斤不足0.1元,连采摘的人工成本都无法覆盖,许多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蔬菜烂在地里,或忍痛犁掉改种其他作物,一位周口的菜农无奈道:“种了二十年菜,从没像今年这么难。”
滞销的蔬菜种类以大宗品种为主,包括白菜、萝卜、芹菜、菠菜等,这些作物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但保鲜期有限,一旦错过销售窗口,极易腐烂变质,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滞销蔬菜规模已超过万吨,波及农户数万户。
多重因素交织:滞销背后的成因探析
疫情冲击物流链
新冠疫情反复导致多地交通管控升级,物流效率大幅下降,蔬菜运输需要高效的冷链和畅通的路线,但部分地区防疫政策层层加码,货车司机通行受限,外地采购商无法进入产区,本地又缺乏消化能力,最终造成产销脱节。
市场信息不对称
农民种植决策多依赖往年经验,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精准预判,去年蔬菜价格较高,今年许多农户扩种,导致供给过剩,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对接全国大市场,往往陷入“种什么跌什么”的循环。
气候与集中上市
今年河南秋季气温偏高,蔬菜生长周期缩短,大量菜品集中上市,短时间内冲击市场,北方冷库储备能力不足,蔬菜保鲜成本高,进一步加剧了销售压力。
消费端需求疲软
受经济环境影响,餐饮行业采购量下降,部分单位食堂等集体消费减少,也间接导致蔬菜需求收缩。
紧急助农: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响应
面对滞销困境,河南省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多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采购商对接会,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物流,并通过补贴冷库储存、鼓励企业收储等方式缓解压力,电商平台也加入助农行列,拼多多、抖音等开设“河南蔬菜专场”,利用直播带货推动销售。
更令人感动的是社会自发的互助行动,郑州、洛阳等城市社区发起“团购助农”活动,市民成吨采购“爱心菜”;一些志愿者组织协助农户联系外地市场,甚至自驾货车帮助运输,这些行动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但为农民带来了些许温暖。
长期反思:如何打破“滞销怪圈”?
万吨蔬菜滞销并非偶然事件,近年来类似情况在多地反复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从产业链层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产销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种植面积、产量预期、价格波动等,并通过预警机制引导农民合理规划种植,推广“订单农业”,鼓励采购商与农户签订长期协议,稳定供需关系。
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加大对农产品冷链建设的投入,尤其在主产区建设预冷、储存设施,延长蔬菜保鲜期,错峰销售,优化防疫政策,保障农产品运输畅通,避免“一刀切”式管控。
推动深加工与品牌化
发展蔬菜深加工产业,将过剩的鲜菜制成干菜、腌菜、预制菜等产品,提升附加值,通过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如“豫南白菜”),增强市场辨识度和抗风险能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其更能应对市场波动,加强农业保险普及,降低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
从“丰收的烦恼”到“稳健的繁荣”
河南蔬菜滞销事件,既是一场亟待解决的危机,也是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契机,它提醒我们:丰收并不必然带来增收,只有打通产销堵点、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让农民不再“看天吃饭”、不再为销路发愁,当田间地头的汗水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的画卷才会愈发坚实动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