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黑暗霸主 2025-08-28 公司相册 11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11家中概股企业列入“预摘牌名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此次名单涉及多家知名企业,反映出中美跨境审计监管问题持续紧张,美方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推进监管合规要求,中方则重申跨境合作的意愿,并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此举不仅加剧了市场对中概股退市风险的担忧,也凸显了两国在金融监管与数据安全领域的深层博弈,长期来看,事件或进一步推动中概股寻求双重主要上市或回归港股、A股市场,以规避潜在的政策不确定性。

5月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再次更新“预摘牌名单”,将11家中概股企业纳入其中,这是自2022年3月《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生效以来,SEC公布的第七批名单,截至目前,被列入该名单的中概股企业总数已超过150家,其中包括京东、拼多多、哔哩哔哩等知名企业,此次事件不仅引发资本市场震荡,更凸显出中美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深层博弈。

什么是“预摘牌名单”?

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满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审查要求,这些公司将被禁止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SEC公布的“预摘牌名单”即是对可能触发这一条款的企业进行的初步预警,被列入名单的企业需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申辩证据,否则将进入“确定摘牌名单”。

此次名单的特点与影响

本次被列入名单的11家企业涵盖电商、新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包括蔚来汽车、中国医药集团等代表性企业,消息公布后,部分企业股价出现短期下跌,市场情绪再度紧张,尽管多数企业回应称“将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但投资者对中概股长期流动性的担忧难以消散。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此举进一步加剧了中概股的回归潮,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已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香港市场,此次事件后,预计更多中概股将加速筹备赴港或回A股上市,以规避潜在风险。

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中美监管博弈的症结

中美金融监管的矛盾核心在于审计底稿问题,PCAOB要求获取在美上市企业的完整审计工作底稿,而中国《证券法》和《数据安全法》则明确规定,境内企业的审计底稿涉及国家安全,不得随意出境,这一矛盾看似是技术性问题,实则是国家主权与资本市场全球化之间的深层冲突。

尽管中美监管部门多年来持续磋商,但进展缓慢,2022年8月,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被外界视为突破性进展,此次SEC再度扩大名单,表明双方仍未完全达成互信,美方态度强硬,中方则强调“底线思维”,要求美方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安全需求。

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监管压力,中概股企业普遍采取多手准备:

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1. 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通过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市场上市,分散风险并维持融资渠道。
  2. 私有化退市:部分企业选择从美股退市,转而寻求其他市场的上市机会。
  3. 主动配合监管:一些企业尝试通过调整审计机构或业务结构以满足美方要求,但效果有限。

蔚来汽车在列入名单后宣布已在新加坡交易所二次上市,而中国医药集团则强调其审计机构符合国际标准,尽管如此,这些措施能否彻底化解风险仍需观察。

全球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

中概股的困境不仅是中美之间的问题,更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规则的重构,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碎片化趋势,欧盟、英国等地区也在加强对外国企业的监管审查,全球资本流动的壁垒逐渐升高。

对中国而言,中概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暴露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合规短板;它推动了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的改革,科创板、北交所的设立以及港股上市制度的优化,均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短期内,中美监管谈判仍将是影响中概股命运的关键,若双方能在审计底稿审查问题上达成妥协,中概股或迎来转机;若僵持不下,大规模退市恐难避免,长期来看,中国需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企业则需加强合规能力,适应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新常态。

此次11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既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倒逼改革的契机,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的时代,如何平衡开放与安全、合作与自主,将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诚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概股监管风暴再起,11家企业被美列入预摘牌名单背后的中美博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