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深刻的政治风暴席卷了英国权力核心,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领导能力遭遇严重危机,其政府的稳定性与信誉受到毁灭性质疑,导火索在于副首席党鞭克里斯托弗·平彻的性丑闻事件,约翰逊对此的处理被批为“判断失误”且未能坦诚相待,引发了内阁成员的强烈不满与信任崩塌,此举导致卫生大臣赛义德·贾维德与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于同日闪电辞职,并公开发表声明指责首相不再称职,两位核心阁员的同时离去,不仅动摇了政府根基,更在执政党内引发了要求首相下台的巨大声浪,标志着约翰逊的政治生涯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7月5日,英国政坛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卫生大臣萨吉德·贾维德(Sajid Javid)和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在同一天宣布辞职,引发了全球关注,这两位内阁核心成员的离职,不仅暴露了鲍里斯·约翰逊政府的深层危机,更可能成为英国政治走向的转折点,这场辞职风波的核心,源于对首相领导力的信任崩塌、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尖锐分歧,以及公众对政府诚信的质疑。
辞职导火索:丑闻与政策失败的双重压力
贾维德和苏纳克的辞职并非偶然,而是约翰逊政府长期累积问题的爆发,直接导火索是近期曝光的“平彻事件”(Christopher Pincher scandal),前副党鞭平彻被曝涉嫌性骚扰,而首相府被指控早在任命前就知晓其不当行为却隐瞒事实,这一事件加剧了公众对政府道德标准的质疑,贾维德在辞职信中直言:“我对首相的领导能力失去信心,无法再为其效忠。”苏纳克则强调,公众期望政府“妥善、称职和严肃”行事,而当前政府的表现与此背道而驰。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策分歧,苏纳克作为财政大臣,主张财政紧缩以应对通胀危机(英国5月通胀率达9.1%,创40年新高),而约翰逊则坚持扩大支出,例如推出大规模基建计划,两者在经济政策上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卫生领域同样如此:贾维德推动的医疗改革(如NHS改革)与首相府的干预屡生摩擦,而政府应对新冠疫情和猴痘疫情的反应迟缓,进一步削弱了卫生部的权威。
政治影响:约翰逊政府的生存危机
两位大臣的辞职瞬间点燃了保守党内的“倒戈”浪潮,此前,约翰逊已因“派对门”事件(疫情期间违反封锁规定举办聚会)遭遇信任投票,虽勉强过关,但支持率大幅下滑,此次辞职潮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保守党后座议员公开呼吁首相下台,前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等重量级人物也表态批评,若保守党内部启动新一轮信任投票,约翰逊的政治生命可能进入倒计时。
更严峻的是,辞职事件暴露了英国政府的治理困境,卫生和财政大臣是内阁中最关键的职位,分别负责公共卫生和经济稳定,他们的离职可能导致政策瘫痪:英国正面临通胀飙升、经济增长停滞、NHS系统压力骤增等多重挑战,此时领导层真空将使应对措施雪上加霜,市场反应立竿见影——英镑兑美元汇率当日下跌0.5%,英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反映出投资者对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
公众反应与社会分裂
英国民众对辞职事件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YouGov最新民调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约翰逊应辞职,但保守党核心支持者中仍有部分人坚持“留住首相”,社交媒体上,#ResignBoris(鲍里斯辞职)成为热门标签,而抗议者聚集在唐宁街外,高举“谎言政府”的标语,脱欧派与留欧派的旧裂痕再次浮现:脱欧阵营批评约翰逊“背叛了脱诺”,而留欧派则指责其无能治理导致国家危机。
公众信任的流失可能是最致命的打击,疫情以来,政府屡次被曝出丑闻,从高价采购防护装备的腐败指控到首相府的违规聚会,民众对政府的诚信评分已跌至历史低点,贾维德和苏纳克的辞职,被视为对“约翰逊风格”的政治切割——一种以个人魅力掩盖制度缺陷的治理方式正走向终结。
历史镜鉴与未来走向
回顾英国历史,内阁重臣集体辞职往往预示政权更迭,1990年财政大臣奈杰尔·劳森辞职后,撒切尔夫人不久下台;2016年脱欧公投后,多名内阁成员辞职迫使卡梅伦辞职,此次事件同样可能成为约翰逊时代的转折点,接任卫生大臣的史蒂夫·巴克利(Steve Barclay)和财政大臣纳迪姆·扎哈维(Nadhim Zahawi)被视为“忠诚派”,但他们的首要任务将是安抚党内分裂和稳定市场信心。
长期来看,这场危机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深层问题:首相权力过于集中、政党内部制衡机制失效,以及公众参与不足,无论约翰逊能否挺过危机,改革呼声必将高涨,反对党工党已趁机呼吁提前大选,但保守党为保住政权可能选择“换帅”而非“换党”。
卫生与财政大臣的同日辞职,不仅是约翰逊个人的失败,更是英国治理模式的一次警钟,在通胀、疫情和脱欧余波的交织下,政治稳定已成为奢侈品,这场风波将如何收场,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英国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要么走向更深的政治重建,要么在混乱中继续沉沦,正如《金融时报》社论所言:“当权力核心开始自我瓦解时,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