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熔铸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这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深刻塑造了东大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师生砥砺前行,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栋梁之材,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东南学府第一流”的辉煌声誉。
1902年,当张之洞在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的奠基石上落下第一铲土时,一颗教育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悄然生根,这座学堂的创立,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更开启了东南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壮丽征程,东南大学的官方建校时间虽可追溯至1902年,但其精神谱系的构建却是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缩影,见证着民族救亡与文明复兴的双重变奏。
东南大学的起源与晚清“自强运动”和“新政”改革密不可分,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上奏《筹办江南省学堂折》,明确提出“应先办三江师范学堂,为苏、皖、赣三省学堂之基”,这一创举的背后,是甲午战败后知识分子对教育救国的深刻觉醒,三江师范学堂不仅引进日本教习和西方课程体系,更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河,它的地理选址——南京北极阁下,与明代国子监遗址相呼应,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脉相承”的象征意义。
校史的演变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1905年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14年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衍生出南京工学院等多所高校,1988年再度恢复东南大学校名,这一连串的名称更迭,并非简单的标识变换,而是中国高等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的生动写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确立,郭秉文校长提出的“四个平衡”办学理念(通才与专才、人文与科学、师资与设备、国内与国际),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如果将东南大学的精神传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它的源头活水正是1902年创校时注入的“求真务实”的基因,三江师范学堂首任总稽查缪荃孙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奠定了朴实刚毅的学风,这种精神在抗战时期得到升华:1937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成为内迁高校中唯一保持学院齐全、师生完整的大学,师生们用木船运送实验设备、甚至农学院的牲畜,创造了“教育长征”的奇迹,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学术火种的精神,正是源于创校之初确立的教育使命。
东南大学对“建校时间”的认定,体现了中国大学对待历史的辩证智慧,一方面坚守1902年的历史起点,另一方面特别强调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的重要节点,这种双重纪念的方式,既尊重历史连续性,又突出质变点的重要性——正如罗家伦校长所言:“一个大学的生命不仅系于它的历史,更系于它能否不断创造新的历史。”在2012年110周年校庆和2022年120周年校庆活动中,学校特别策划了“百年文脉”“科学名世”等主题展览,系统梳理从三江师范到今日东大的精神谱系。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1902年不仅是东南大学的创校时间,更是一个民族教育觉醒的象征,那些曾经在三江师范学堂徘徊的身影——李瑞清、江谦、郭秉文、陶行知——他们留下的不仅是办学的制度创新,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今日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内矗立的“百年鼎”,正面镌刻“1902”字样,背面刻着“止于至善”的校训,这尊青铜礼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真正的建校时间不止是一个历史节点,更是一种精神传统的开始。
东南大学的百年历程证明,伟大的大学既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塑造者,从1902年走来,这条教育长征路仍在延伸,而它的每一个脚印,都将继续照亮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