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深感其重拾了被现代生活忽略的家风传承,节目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孝”、“礼”、“爱”、“强”等朴实主题,于细微处展现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家风并非刻板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一个尊老的举动、一句待人的礼貌、一份无私的关爱,这堂课是一次温暖的唤醒,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意识到最好的教育来自家庭,最美的品德源于传承,从而自觉接过延续家风的责任,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每年的9月1日,对于全国的中小学生而言,除了意味着新学期紧张而兴奋的开始,更有一场温暖而深刻的精神盛宴在等待着他们——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2014年的主题“父母教会我”,如同一股清泉,在当时略显喧嚣的社会氛围中,润物无声地叩击了无数家庭的心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最平凡也最伟大的“父母”角色,通过“孝”、“礼”、“爱”、“强”四个篇章,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家风、家教与生命教育的必修课。
“孝”之基石:润物无声的反哺之恩
节目伊始,“孝”作为核心篇章,由“童话大王”郑渊洁先生讲述其身教胜于言传的故事,他提到自己写作时,最怕钢笔没水打断思路,而他的父亲总是深夜悄悄为他灌满墨水,这无声的支持成为了他创作的无限动力,更令人动容的是,他随后用同样的耐心与爱回报父母,例如每次买新家电都会先送到父母家,这个故事朴素至极,却精准地诠释了“孝”的真谛——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壮举,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细微关怀与时刻挂念,节目还引入了当代孝子楷模何红涛的故事,他改造摩托车,载着年迈的父亲游历四方,完成了父亲的旅行梦。“孝”从一种传统道德规范,具象化为一种温暖的生命互动和一种即刻行动的能力,它教会孩子,感恩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为父母分担的一次劳动,是回家后的一声问候。
“礼”之风貌:内外兼修的立身之本
如果说“孝”是处理家庭纵向关系的准则,礼”则是处理社会横向关系的规范,在“礼”的环节,节目请来了容祖儿分享她母亲教导的用餐礼仪、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从“筷子不能插在饭上”到“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实则是培养一个人共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起点。“礼”的本质是心中有他人,是行为有尺度,它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良好的个人风貌,更是为了营造一个彼此尊重、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2014年的《开学第一课》通过这一篇章,巧妙地将中华传统的礼仪文化与现代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提醒孩子们,良好的礼仪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远比华丽的外表更重要。
“爱”之深意:超越血缘的生命之歌
节目中最催人泪下的部分,莫过于“爱”的篇章,摇滚歌手秦勇褪去舞台上的光环,以一个平凡父亲的身份,讲述了他为陪伴患有感统失调症的儿子“大珍珠”而毅然退出乐坛的故事,十年如一日,他用极大的耐心教会儿子系鞋带、游泳、骑自行车这些对常人而言轻而易举的事,秦勇的故事超越了传统的亲子之爱,它是一种充满力量、坚韧与牺牲的“深爱”,他教会孩子的,不仅是生活技能,更是如何有尊严、有希望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张家振老师和他的孤儿学生们”的故事,则展现了“爱”的另一种维度——一种没有血缘却同样深沉的博爱,这两个故事共同构筑了“爱”的完整内涵:它既是小家庭内无私的奉献与守护,也是大家庭中温暖的传递与接力。
“强”之内核:坚韧不拔的精神之盾
节目的最后,“强”为整堂课注入了昂扬向上的力量,来自西藏的武艺班孩子们,在张家振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习了武术强身健体,更在集体的温暖中找到了自信,从“被帮助者”蜕变为“强者”,他们的“强”,是身体上的健壮,更是精神上的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这一篇章深刻地阐明,父母和老师所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溺爱和保护,而是培养他们面对风雨、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真正的“强”,是内心的阳光与自信,是敢于迎接挑战的魄力。
回首2014年的《开学第一课》,其价值并未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显得愈发珍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家庭教育中那些最本真、最重要的东西,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弥漫的今天,这堂课提醒我们,教育的起点永远是家庭,父母的第一课不是奥数单词,而是“孝、礼、爱、强”的人格塑造,它呼吁家长们放缓脚步,审视自身言行,用爱和陪伴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近十年后再看这个视频,它已不仅是一堂给学生们的课,更是一堂给所有家长和社会大众的课,它传承的是一种绵延至今的家风,一种维系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这第一课,关乎如何做人,这最后一课,贯穿我们的一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