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实施八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刻涤荡了长期存在的作风顽疾,经过不懈努力,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基本刹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此举不仅重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更凝聚了党心民心,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坚实支撑,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能力。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场涤荡党内痼疾、重塑政治生态的自我革命就此启幕,八年来,这短短六百余字的规定,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也在世界政治史上写下了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独特篇章。
八项规定的核心直指“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其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党内突出问题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坚定决心,从一顿饭、一杯酒、一份礼、一次调研抓起,推动作风建设从立规迈向执纪,从治标走向治本,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过60万起,处理党员干部超过80万人,数字背后,是制度长牙、纪律带电的切实体现,更是政治风气由浊转清的历史性跃迁。
八周年之际回望,八项规定不仅重塑了党政机关的行为模式,更深刻改变了全社会的心态预期,曾几何时,“公款吃喝”“文山会海”“迎来送往”被视为官场常态,而如今,“清风正气”成为干部履职的底色,“简朴务实”融入公共治理的肌理,基层干部从繁冗接待中解脱,更多精力投入精准扶贫和民生服务;企业不再苦于应付各类公关负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普通群众则通过“随手拍”“一键举报”等渠道成为监督力量的一部分,作风之变,带动了政风、民风、社风的系统性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深化和制度耦合,党中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修订细则、堵塞漏洞,例如明确“不吃公款吃老板”“不收现金收电子红包”等新型变相违纪的定性处理,八项规定与党内监督条例、问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联动,形成严密的制度笼子,其影响力更溢出党内,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新文明风尚,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彰显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定力。
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领域仍显突出,隐形变异的享乐奢靡问题时有发生,下一步,仍需坚持“严”的主基调,强化科技监督(如大数据筛查公车使用、公务消费),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并进一步推动作风建设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度融合,让八项规定不仅是“不敢腐”的约束,更转化为“不能腐”“不想腐”的内生自觉。
八周年,是一个节点,更是新的起点,八项规定以其深刻的实践启示我们: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唯有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以制度创新一层一层扎紧篱笆,方能涵养出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不绝的浩然正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