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国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以无声的半旗与有声的警报鸣响,共同构建了一场庄严肃穆的国家仪式,这一仪式通过统一的象征符号和集体参与,强化了民众在特定时刻的共同情感体验,将个体悲痛凝聚为国家层面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更是通过公共哀悼的形式,增强社会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在国家叙事中刻写下重要的集体情感印记。
2020年4月4日的中国,一片寂静中涌动着无尽哀思,全国各地和驻外使领馆降下半旗,汽车、火车、舰船鸣笛声声,防空警报响彻云霄,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国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仪式感,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表达深切哀悼,降半旗这一国家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追思,更是对生者的凝聚,是一种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体现了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精神高度与情感温度。
降半旗作为国际通致的志哀仪式,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国旗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降半旗志哀,4月4日的降半旗仪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因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行的全国性哀悼活动,这一国家行为的背后,是对每个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内核,当国旗缓缓降下,生命的尊严却在国民心中冉冉升起。
国家仪式是集体记忆形成的重要媒介,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4月4日的全国哀悼日,通过降半旗、默哀、鸣笛等仪式化行为,创造了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情感体验场域,这种同步性的哀悼仪式,将个体的悲伤凝聚为集体的情感,将分散的记忆整合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不仅是记忆的承载者,更是记忆的建构者,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抗击疫情的集体叙事。
灾难记忆的形成对一个民族的成长具有特殊意义,犹太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他后来补充道,尽管痛苦,我们仍要认识苦难、铭记历史,4月4日的降半旗仪式,正是这种铭记的现代表达,它不是为了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而是通过仪式化的哀悼,实现从个体创伤到集体疗愈的转变,当千万人同时静立默哀,个人的悲痛被集体分担,民族的韧性也因此增强。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的全国哀悼日还具有超越国界的人文价值,生命无分国界,哀悼不分种族,4月4日的降半旗不仅是对国内逝者的哀思,也包含着对全球所有疫情遇难者的悼念,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使这一国家仪式具有了世界意义,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情怀与担当。
降半旗仪式在数字化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表达形式,当天,互联网上出现“#全国哀悼日#”等话题,各大网站和应用界面变为黑白,网友自发更换灰色头像,线下默哀与线上悼念交织,传统仪式与数字表达融合,形成了多维度的集体记忆空间,这种创新性的哀悼形式,使国家仪式更加贴近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生活,增强了集体记忆的时代性和传承性。
4月4日的半旗飘扬,飘扬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追思,对勇士的致敬,对未来的信念,它提醒我们,灾难面前,最可贵的是人性的光辉;悲痛之后,最重要的是前行的力量,这种由国家仪式建构的集体记忆,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醒着我们:生命至上,团结为要,前行即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当国旗再次升至杆顶,生活继续向前,但那份清明时节的集体哀思已经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情感基因,无声地塑造着一个更加坚韧、更有温度的社会,降半旗仪式虽然结束,但它所唤起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团结的信念,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回荡,激励着一个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