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以璀璨的中华文化点亮新学期的序幕,为学子们的成长之路赋予深厚底蕴与明亮方向,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旨在引导青少年深入探寻并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课程通过鲜活的历史故事、灿烂的文学艺术和宝贵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这堂课寓意深远,期望学子们能以文化为灯,照亮前路,在传承中创新,成长为兼具传统根基与现代视野的栋梁之才。
2017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这堂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公益节目,以“中华骄傲”为主题,通过汉字、武术、诗词等文化载体,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之旅,这不仅仅是一堂电视公开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文化启蒙,它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开学第一课,应当是从文化自信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节目以汉字为起点,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当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颤巍巍地讲述他如何将中国诗词译成外文时,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汉字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思维方式的结晶,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每一次书写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这堂课让孩子们明白,他们日常学习的方块字,实则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富有哲学意蕴的文字系统,这种认知,远比单纯识字更重要——它让文化认同在笔尖流淌,让民族自豪在心田生根。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成为这堂课的亮点,京剧与机器人共舞,武术与科技交融,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对话,这些创新呈现打破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节目中,围棋高手柯洁讲述与人工智能AlphaGo的对弈感悟,既展现了传统智慧的深邃,又引发了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这种古今对话的教学设计,巧妙地解答了当代少年的困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古老的文化?答案显而易见——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化石,而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在AI时代保持人类独特性的精神根基。
最动人的是这堂课蕴含的情感教育,来自巴基斯坦的汉语教师米斯巴·拉希德讲述了她与中国老师的故事,临终前老师说的“不要哭,要笑”让她终身铭记,这种跨越国界的师生情,正是中华文化“仁爱”理念的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当孩子们看到九旬老人仍坚持传播中国文化,看到外国友人如此热爱中华文化,他们接收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的唤醒——文化的火种,需要代代相传。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之所以令人难忘,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说教模式,用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了起来,它没有简单罗列文化知识点,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创新的呈现,让青少年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认同感,这种教育方式启示我们:文化教育不应是单向灌输,而应是双向互动;不应是沉重负担,而应是快乐体验;不应是过去式的缅怀,而应是未来式的创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文化自信就是最重要的“德”之一,2017年的这堂开学第一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开学都不仅是知识的起点,更应是文化身份的再确认和精神成长的再出发,当孩子们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由衷热爱开启新学期,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分数,更是一生受用的精神底蕴和文化自信——这或许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