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3日,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对震惊全国的“唐山打人案”一审公开宣判,主犯陈继志因犯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开设赌场等多项罪名,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2万元,该判决严格遵循中国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对各罪分别量刑后合并执行,法院认定陈继志犯罪手段恶劣、后果严重,且为恶势力组织的纠集者,主观恶性深,依法从严惩处,这一判决既体现了司法机关对严重暴力犯罪依法严惩的立场,也彰显了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人身安全方面的权威与力度。
2022年9月23日,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对引发全国震怒的“唐山打人案”公开宣判,主犯陈继志因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聚众斗殴罪、开设赌场罪等多项罪名,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2万元,这一判决结果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人追问:为何是24年?这一刑期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法律逻辑与量刑考量?
罪行累累:数罪并罚的法律框架
根据法院审理查明,陈继志并非单一作案,而是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长期纠集团伙实施多起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形成以他为纠集者的恶势力组织,该团伙在唐山市等地涉嫌实施刑事犯罪11起,行政违法4起,具体涉及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开设赌场、抢劫、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
在中国刑法中,对犯有数罪的罪犯实行“数罪并罚”原则。《刑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根据庭审披露,陈继志所犯罪行单独量刑叠加远超过35年,但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数罪并罚的有期徒刑最高不得超过25年,法院最终判处24年有期徒刑,已经接近数罪并罚情况下的法定最高刑期。
量刑考量:恶劣情节与社会影响
法院在量刑时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首先是犯罪行为的恶劣程度,在唐山打人事件中,陈继志等人在公共场所对他人实施残忍暴力,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视频记录的暴行引发全国公众的强烈愤慨,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身心创伤。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陈继志长期组织、领导恶势力团伙,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扰乱当地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法院将其定性为恶势力组织,这一认定对量刑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院还考虑了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陈继志在多次犯罪中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且长期组织犯罪团伙,显示其具有高度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
司法裁判:平衡惩戒与改造
24年刑期的判决体现了现代刑罚的多重目的:既要有足够的惩戒力度,反映社会对极端暴力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又要保留改造犯罪人的可能性。
这一刑期意味着陈继志将在监狱中度过人生中最长的黄金时期,出狱时已步入晚年,如此长的刑期不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也是对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的保护,同时向社会传递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明确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法院还对陈继志并处32万元罚金,这是对其经济上的制裁,体现了“打财断血”的扫黑除恶方针,摧毁其再次组织犯罪的经济基础。
社会意义:法治回应民众期待
唐山打人案宣判后,多数公众对判决结果表示支持,这一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恶性暴力犯罪依法严惩的态度,回应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彰显了我国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的决心。
该案的审理和判决过程全程公开透明,展示了中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原则,通过这一案例,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刑法的数罪并罚原则和量刑规范,增强了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
唐山打人案主犯获刑24年,不仅是对个别犯罪分子的惩罚,更是对潜在违法犯罪行为的警示,它向社会明确传达:任何挑战法律底线、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一判决维护了法律权威,捍卫了社会公正,也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每一起案件的公正审理都是对法治精神的具体诠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