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近日公布“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实施火力打击的战场画面,再次凸显远程压制火力在现代冲突中的关键作用,视频显示,该型火箭炮在开阔地带展开齐射,密集火箭弹扑向目标区域,形成大面积覆盖式打击,旨在摧毁敌方工事、装备并压制有生力量,作为一款经典炮兵装备,“冰雹”凭借其机动性强、火力迅猛的特点,仍在当前战场环境下承担重要作战任务,此次作战影像的公开,一方面展示俄军地面火力的实战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传统炮兵体系在面对无人机等新威胁时,持续发挥其战场压制与威慑价值。
俄罗斯国防部公开了一段“冰雹”多管火箭炮系统在特别军事行动中实施火力打击的视频画面,视频中,多辆“冰伽”火箭炮车在野外阵地依次排开,伴随指挥员指令,密集火箭弹呼啸而出,瞬间覆盖远方目标区域,这一画面的发布,不仅展示了俄军地面火力的作战效能,也再次引发外界对传统炮兵装备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深入讨论。
“冰雹”(БМ-21 Град)是苏联于196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一款122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自问世以来,因其火力猛烈、机动性较高、成本相对低廉,被广泛用于多场局部冲突中,该系统通常配备40管发射器,可在20秒内完成一轮齐射,打击范围达20-40公里,尽管已服役超过半个世纪,但经由多次现代化改进,“冰雹”至今仍是俄军及多个国家陆军的重要火力支援装备。
此次俄军选择公开“冰雹”实战画面,显然具有多重意图,在当前战事陷入僵持、双方频繁进行远程火力较量的背景下,展示这类装备的运作,可对外传递俄军持续保持火力压制能力的信号,这也可能是对国内民众及军队士气的一种宣传策略,通过直观的作战影像凸显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和“技术可控性”。
从战术层面看,火箭炮系统如“冰雹”在现代战场上的作用依然关键,尤其在地形开阔、敌我阵地相对固定的作战环境中,面杀伤武器能够有效覆盖敌方步兵集结点、轻型工事及后勤枢纽,为己方部队创造机动空间,与战术导弹或航空轰炸相比,火箭炮成本较低、操作灵活,更适合应对高频率、多波次的火力需求。
这类武器也存在明显短板。“冰雹”火箭炮发射时产生的烟尘和声光特征显著,易暴露阵地位置,从而招致对方反炮兵火力的打击,其射击精度仍逊于现代制导火箭弹或导弹,通常用于面积压制而非精准摧毁,在实际作战中,俄军此类装备往往需要频繁机动、分散部署,并配合侦察无人机进行目标校正,以提升生存能力和打击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军队同样大量使用同类苏制火箭炮(如“冰雹”及更先进的“飓风”“龙卷风”系统),并结合西方提供的卫星情报与无人机侦测手段,实施反制作战,此次俄军发布视频,亦可视为舆论与心理战的一部分,意在回应乌军近几个月来对俄后方弹药库、指挥节点持续发起的远程打击。
整体来看,“冰雹”火箭炮的实战画面折射出传统炮兵力量在21世纪战争中的延续与演变,尽管高技术武器不断涌现,但低成本、可大规模部署的面杀伤武器仍不可替代,随着更多智能化、精准化改进型号的出现,火箭炮系统或将在联合火力体系中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而俄军此次高调展示,既是对自身装备可靠性的肯定,也提醒外界:无论军事科技如何进步,战场胜负的关键仍在于能否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集中火力摧毁对手的作战意志与能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