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实施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通过严格控制城市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重要转变,这一实践不仅有效缓解了“大城市病”,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还为全球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深远意义在于探索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与城市韧性协同并进的路径,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示范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中国超大城市普遍面临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压力等“大城市病”的挑战,北京作为首都,却率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减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这一转型的超大城市,这一战略不仅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颠覆,更是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刻诠释,北京通过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发展质量,为全球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减量发展的背景与动因
北京减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源于其作为首都的特殊定位和现实压力,随着人口持续涌入,北京常住人口一度超过2100万,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次将“减量发展”作为核心原则,设定人口规模上限(2300万)和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目标。
减量发展并非简单收缩,而是通过“瘦身健体”实现功能优化,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如批发市场、一般制造业)、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等措施,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逻辑转换,契合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
减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北京减量发展的实践围绕“疏解、优化、提升”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与空间重构。 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余家、区域性批发市场1000多个,推动核心区人口密度下降,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外迁,释放的空间用于建设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或高精尖产业,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和雄安新区的建设承接了部分功能,促进了京津冀协同发展。
二是建设用地减量与生态修复。 北京通过拆违腾退、农村宅基地整理等方式,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约110平方公里,减量后的土地用于增加生态空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1.6%提升至2023年的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6平方米,腾退土地建设的温榆河公园、城市森林等项目,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
三是经济结构优化与创新驱动。 减量发展倒逼产业升级,北京高精尖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6年的40%提升至2023年的50%以上,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等科技创新中心集聚全球资源,数字经济占比全国领先,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5%,金融、科技、文化等高端服务业成为增长引擎。
四是民生改善与治理创新。 北京通过“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机制提升治理效能,解决了一批民生难题,减量发展释放的资源优先用于公共服务,新增幼儿园学位数万个、养老驿站上千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居全国第一。
减量发展的全球意义与挑战
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其经验具有开创性,传统城市化模式依赖土地和人口扩张,但北京证明:通过功能疏解、空间优化和创新驱动,城市可以在规模控制下实现更高品质发展,这一模式为东京、纽约等同样面临膨胀压力的超大城市提供了参考,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减量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转型阵痛,传统产业退出可能影响短期增长;二是区域协同需深化,京津冀发展不平衡仍需破解;三是社会成本需妥善应对,如疏解过程中的就业安置问题,北京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实现减量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北京的减量发展是一条充满智慧与勇气的道路,它重新定义了超大城市的发展逻辑: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升华,这一实践不仅服务于首都功能优化,更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化提供了可持续范式,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北京的探索证明,减量不是衰退,而是为了更高效、更公平、更绿色的未来,这座城市正以“舍”与“得”的哲学,书写着新时代城市文明的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