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之滨,学脉绵延,南昌大学的百年文脉,可追溯至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历经峥嵘岁月,于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奠基,并沿用“南昌大学”之名,承前启后,开启新章,其后又并入江西医学院,终成今日之综合宏构,这一历程,不仅是校名的更迭与学科的融合,更是一部扎根红土地、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其精神血脉中,既有“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治学理念,也沉淀着赣鄱大地特有的务实与创新的文化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赣江之畔,鄱阳湖之滨,一座高等学府历经世纪沧桑而巍然屹立,南昌大学,这所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可追溯至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百年学脉,源远流长,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与辉煌成就。
源起:医专与中正大学的双源汇流
南昌大学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在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影响下,江西迎来了现代医学教育的曙光,这所医学专门学校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江西现代医学教育的摇篮,为后来江西医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创立背景与当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密切相关,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发展专业教育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另一重要源头是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抗战时期,江西作为战略后方,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特殊发展机遇,国立中正大学应运而生,首任校长为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学校创立之初设有文、法、理、工、农五个学院,秉承“知行合一”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成为当时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变迁:从分到合的制度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文学、法学、理、工、农、医六个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南昌大学各学院被分别调整至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的各高校,如工学院机械系和电机系调整至华中工学院,土木系调整至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理学院物理、化学系部分调整至中山大学,这次调整使得原南昌大学的学科力量分散至全国各地,为多所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在此过程中,江西医学院于1958年成立,由原南昌大学医学院基础上发展而来;江西大学于1958创建,江西工业大学于1958年创建,这三所高校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启了江西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新篇章,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实现了医学教育与综合教育的重新融合,形成了如今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精神: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南昌大学前身诸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国立中正大学时期提出的“知行合一”校训,至今仍是南昌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中。
抗战时期,国立中正大学师生坚持“教育救国”的信念,在艰难条件下坚持教学与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后,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和江西医学院各自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校,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当代:融合创新的新发展
今天的南昌大学继承了前身诸校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文、史、哲、理、工、医、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前身院校的学科特色在如今的南昌大学得到了充分体现:医学教育的严谨务实、工学教育的应用导向、人文社科的人文关怀,都在新的平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注重对前身院校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建立了校史馆,整理出版了许多校史资料,让师生能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使前身院校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南昌大学前身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单一学科到多科性大学,从分散发展到合并壮大,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与创新,这段历史不仅属于南昌大学,也属于整个江西高等教育事业,更是中国大学百年奋斗史的组成部分。
赣水长流,学脉绵延,从1921年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到1940年的国立中正大学,再到今天的南昌大学,变化的是校名与规模,不变的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这座矗立在赣鄱大地上的高等学府,正承载着前辈的梦想与期望,向着建设世界知名高校的目标稳步前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