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教师的不幸离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悉,该教师在生前曾多次表示,除课堂教学外,还长期承担大量课外工作,包括行政事务、各类检查、活动筹备等,压力巨大,最终不堪重负,这一悲剧尖锐地揭示了当前教育系统内教师面临的沉重非教学负担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严重侵蚀,呼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切实关注教师群体心理健康,精简冗余工作,优化考评机制,将教师从过度的形式主义与额外负担中解放出来,保障其合法权益与职业尊严,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压力之下选择了终结,10月31日,一则“23岁女教师自杀”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吕姓女教师在遗书中提到“真的撑不住了”“只有自己一个人当牛做马”等字眼,直指课外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她走上绝路的主要原因。
这起悲剧发生在河南省实验小学,吕老师教授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工作,从媒体报道和家属陈述中,我们得以拼凑出她生前的工作状态: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她还承担了大量非教学工作任务,包括各类检查、文件整理、APP打卡、公众号运营以及其他行政杂务,这些课外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使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连吃饭时间都被挤压。
吕老师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教师群体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北京师范大学2022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2.5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其中非教学工作占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许多教师反映,他们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大量与教育无关的行政工作、迎检准备和形式主义任务。
教师的工作压力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压力,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考试评价;其次是学生管理压力,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处理学生矛盾、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与家长沟通;第三是非教学任务压力,包括各种检查评比、文书报表、会议培训以及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正是这第三类压力,成为了压垮吕老师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师过劳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对教育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疲惫不堪的教师难以保持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受损的是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
解决教师压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改革,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精简检查评比项目,减少形式主义要求,让教师能够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学校管理层应当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同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压力管理培训。
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不是数据报表,不是公众号文章的数量,更不是各种APP打卡的完成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知识与品格的传递,当我们让教师陷入无尽的事务性工作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背离教育的本质。
吕老师的离世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各地教育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例如深圳教育局近期明确要求减少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但我们还需要更多实质性措施,而不仅仅是口号式的承诺。
每一位教师都是社会宝贵的资源,他们塑造着下一代的未来,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就是保护我们孩子的未来,希望吕老师的悲剧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推动教育系统进行深刻反思和实质性改革,让教师能够有尊严地从事他们热爱的教育事业,让校园重新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生命无法重来,但制度可以改变,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 where teachers can teach and students can learn without being burdened by unnecessary pressures and tasks. 唯有如此,吕老师的离世才不会仅仅成为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而能够成为推动教育系统改革的契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