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为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节目聚焦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源远流长的汉字讲到意蕴悠长的诗词,从振奋人心的武术再到传世不朽的围棋,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它通过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汉字叔叔对汉字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前辈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生动诠释了何为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这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旨在引导青少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成为他们迈向未来的精神灯塔。
2017年9月1日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守在电视机或手机屏幕前,等待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直播,这档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自2008年首播以来,已成为新学年的重要仪式,2017年的主题是“中华骄傲”,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旨在引导青少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从历史到未来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分为“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和“丝绸新路”五个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邀请了多位文化名人和榜样人物,包括翻译家许渊冲、钢琴家郎朗、武术演员吴京等,通过他们的分享,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传承的重要性。
在“字以溯源”环节,主持人撒贝宁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带领观众探索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了解汉字的历史,学生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科技赋能:直播带来的变革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首次采用全媒体直播方式,通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同步播出,这一创新不仅扩大了节目的覆盖面,还增强了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实时分享感受,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集体观看体验。
直播技术的应用,使《开学第一课》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在观看的同时,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发表看法,甚至与嘉宾进行在线互动,这种形式的变化,反映了教育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科技对教育的赋能。
情感共鸣:榜样的力量
《开学第一课》的另一个亮点是情感共鸣,节目中,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分享了他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让观众感受到终身学习的力量,钢琴家郎朗与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Teo合奏钢琴曲,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武术演员吴京则通过视频连线,讲述了他对武术精神的理解。
这些榜样的故事,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许多学生在观看后表示,这些故事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也让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教育意义:超越课堂的学习
《开学第一课》不仅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堂超越课堂的大课,它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文化,节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
在“棋以明智”环节,围棋冠军柯洁分享了他与人工智能AlphaGo对战的经历,他谈到,虽然输掉了比赛,但从中学到了很多,包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对围棋的重新认识,这一故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科技的发展,还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和挑战。
社会影响:集体记忆与国民教育
《开学第一课》已成为中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每年开学前夕,它都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2017年的节目直播吸引了全国数千万观众观看,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更是层出不穷,节目不仅影响了学生,还引发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开学第一课》塑造了一种集体记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每年观看这档节目已成为新学年的标志性事件,这种集体体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让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
照亮未来的灯塔
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通过直播技术、文化内容和情感故事,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课程,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青少年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责任感,正如节目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这档节目,正是照亮未来的一盏灯塔,指引着青少年在文化自信中茁壮成长。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开学第一课》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但其核心始终未变:传递知识、激发情感、塑造价值观,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传授,更是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而2017年的直播,正是这种理念的完美体现。
发表评论